至此,春迟秋早,风多雨少,昼暖夜凉,日照长,铸就了宁夏稻花香的骨肉;“黄河来天间,贺兰有屏障”,无旱无涝的水地特点,成就了宁夏昔日“朔方贡米”的精髓。
“纯味”:让优质稻谷蜕变成晶莹如玉的大米
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、宁夏昊王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宁眼中,宁夏的好大米不只是种出来的——靠天、靠地、靠人,也靠新技术的传承和创新。
在古代,人们即深谙农业新技术应用对味蕾的贡献。如今,成长于这片“福田”“良田”中的昊王米业,创新驱动,瞄准粮食行业先进工艺、技术,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。
“先色选、后抛光,两次分级,四次碾白、全自动配米(配料)、多次色选……我们采用国内先进工艺,让优质稻谷蜕变成晶莹如玉的大米。”王建宁说:“我们正在着力打造升级稻米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,提升稻米产业链,走高端化、品牌化的高附加值发展之路。”
昊王米业先后与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、宁夏大学、宁夏农科院、宁夏粮科技术咨询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,开展水稻全产业链技术研发,并建立了自治区级“宁夏稻米及副产物深加工(灵武)技术创新中心”、自治区级“企业技术中心”和“水稻科技平台”。
“留味”:创建“粮食银行” 用科技保留“刚收割”的味道
在人类生产中,没有哪一个产业比农业更加古老而又历久弥新。当前,传统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,更要依靠生态力量。
在传统粮食企业的发展模式上,昊王米业实施筑龙工程,通过建基地、建平台、联农户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。
王建宁说:“我们组建了国家级昊御现代农业产业化专业合作社,为的就是统一种植标准,不施化学农药、化肥,实现农业生产的零污染,每批有机水稻都要进行编号生产,最终生产的有机大米产品,可以实现追溯到最初的有机水稻种植。”
以“龙头企业+粮食银行+产业联合体+基地+农户”为运营模式,企业实现了“优粮优产,优粮优购,优粮优储,优粮优加,优粮优销”。
天蓝、水清、土净的味道是诗意的,内化成企业的具体行动,则从一颗种子的选择开始。
2009年,“宁粳43号”代表“宁夏大米”,在当年的全国优质食味粳稻品评会上,成为国内20个参评品种中,评分唯一高出国际公认最好吃的日本“越光”米的“黑马”。
为了让这一优秀品种稳定量产,企业与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结成粮食产业化经营联合体,示范推广优质稻谷规模化、规范化连片种植,打造优质稻米订单种植示范基地。
粮食种出来,好不好要靠市场来说话。王建宁发现,曾经,农民种的好粮食不一定会卖上好价钱,因为粮食质量往往被消耗在了储运环节上。好粮无优价,也打击了粮农的积极性。
作为粮食加工企业,如何破题?
优粮优购,优粮优储。“我们在行业内率先建立了‘粮食银行’,代农户存储粮食,农民通过契约方式保障所有权的同时,将粮食经营权以‘定期’或‘活期’的形式让渡给企业,农户按每年6%分红,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额和附加值,也实现了龙头企业与粮农双赢。”王建宁说。
“优粮优加”——让消费者得以品尝到稻米“刚收割”一般的味道,考验着加工企业的保鲜、锁鲜技术。王建宁介绍,技术研发人员组织研究从原粮储存、烘干、大米加工到成品米低温储藏,再到终端客户低温大米储藏等环节的5D工艺研究,最终使消费者领略到冷鲜米的口感与品质。同时,最大限度保留了大米的精华——胚芽。
实际上,宁夏大米在“走出去”的路上,并非一帆风顺。
“优粮优销”——2017年,宁夏大米产业联盟应运而生,从此宁夏大米北上北京,南下深圳,东进上海,参加食品推介会。因香满自溢,口感爽滑,被广大消费者赞不绝口。
通过全方位、多层次、持续性地品牌宣传推广,“宁夏大米”区域公共品牌的知名度、影响力稳步提升。“以我们企业为例,20个系列80多个单品,畅销北上广深、重庆、四川、山西及西北五省等地,出口蒙古等国。”王建宁说。2017年至2018年间,在深圳、上海、西安、成都举办的宁夏大米推介会上,宁夏大米签订销售协议突破10亿元。
“提味”:冲出重围,向更高产业层级递进
无论自然禀赋还是产业基础,宁夏大米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但同时,也面临着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。近年来,我区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支撑措施,在质量标准建设、规模化种植、大米深加工能力等方面,取得长足发展。
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选择多样化的趋势下,如何利用自身资源禀赋,促进优势资源的整合,实施产业递进升级,成为“宁夏大米”产业化发展的新挑战。